课程展 2023《实验艺术》线上作品展
来源:原创文章|发布时间:2024-01-10 18:19:41|浏览人次:515

1.教学情况

授课对象:视觉2301-2304班/产品2301-2302班/工美2301-2302班/公共2301-2302班/

课程性质:集中性实践环节

教学学时:2周

2.课程简介

    本课程以国际当代多元文化艺术为背景,以中国深厚传统文化土壤为立场。改变原有教学体制写实的现实主义单一的教学模式,开辟了多元化的专业空间,梳理现当代艺术的理论及艺术实践的国际性经验。

3.教学目标

    培养学生成为擅长自我表达的个体是我们的目标。自信的自我表达基于全面的自我认同和自我效能感。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接纳自己,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。 

树立自主学习和研究的习惯

    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和艺术理论素质,使其能够参与当代艺术设计实践,掌握多种形式语言及材料媒介,具有独特设计思维、表达能力。

广泛的社会适应力

    培养学生理解综合材料、装置、行为以及影像等新艺术形式,使其具有广泛的社会适应力,为今后的设计学习拓展视野。

4.作品展示

 

 

《合照》作者: 林诗煜 张云涵 周伟成 胡泽维

    面对陌生人的交流,需要勇气去突破沟通的障碍,同时也要面对可能来自对方的异样眼光。这种经历让我们感受到艺术的不受限制和对胆大、心细、开放心态的需求。在这个过程中,有人欣然接受并感受到新奇,有人表现出警惕、疑惑,试图拒绝,还有一些直接拒绝,原因可能不仅仅是因为过于敏感或内向,还有可能是因为警惕、害怕,或者是因为我们的打扰让对方感到不悦。

 

《救赎》作者:胡环宇 任杰 刘清 张伦凤 郭昕怡 林玮锋

   如今,学习和生活的压力逐渐加大,导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上抑郁症。与此同时,一些人在得知他们是抑郁症患者后,却选择排挤他们。通过这部电影,我们呼吁大家不要用异样的眼光看待抑郁症患者,而是要表达对他们的关爱。让我们共同努力,创造一个更加理解和支持的社会。

 

《面具》作者:李贵香 陈钰婵 许嘉素 熊坤 赖雨停 蔡巧雯 江雅雯 王虹丹

    当今社会,随着互联网的发展,信息交流密切,但是审美却逐渐出现了“统一性”、“标准化”,都向“白”“幼”“瘦”发展,审美仿佛有了“标准”,所以我们这次要做的《面具》就是要打破这个标准化、统一化。突出每个人的个性,从而表达出每个人不同的审美,打破社会上对于审美的“禁锢”。

 

《渔》作者: 李子文 刘宜轩 李嘉玲 杨明杰

    海洋污染是地球上持续蔓延的隐忧,然而直到多国偷排核废水的消息爆发,人们才开始意识到海洋污染问题的严重性。尽管在网上进行谴责是有所作为的,但我们深知单靠这种方式无法真正解决问题。因此,我们小组选择以海洋污染为主题,以人鱼为主角,制作了一个名为“渔”的行为艺术视频。

 

《逃离世界》作者:于欣悦

    我的作品是一个关于我深入探索内心世界的故事。创作灵感来源于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的思考,而作品的背景则根植于我曾经的抑郁症经历。这个作品反映了我对日常生活中一些想法和挣扎的思考,表达了我渴望摆脱世界束缚。这是我从自己破碎的精神世界中伸出手来的故事,是我渴望突破世俗束缚的真实呈现。作品深入剖析了我内心深处的某一方面,是我对自己真实情感的一种表达。通过这个故事,我希望能够传达出我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对自由、解脱的渴望。

 

《走马历》作者:张涵

    我的创作从主题的日记延伸到对时间更迭的思考,最终确定了以日历作为表达方式的装置,灵感来源被称为“走马历”。首先,我设计了一个循环能够走动的装置,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重复、不断更迭的意义。这个装置仿佛一匹走马,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持续前行。通过这个装置,我试图传达在日常的重复中,我们依然能够发现独特之处,保持对生活的关注和热爱。这个创作是对时间流逝和生活的反思,希望观者能够从中感受到对于每一刻的珍惜。

《幸福的定义》作者:高语婷 李梦琦

    通过讨论,我们决定做一条关于“幸福”的视频,主题为幸福是什么,通过对不同年龄段的路人进行采访,了解普通人的幸福。

 

 

《黑与白》 作者:刘淼

   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,我们常常被快节奏和繁杂的事务所累,但或许正是在思考中,我们能够找到对生命的珍惜和对自我意义的思考。这不仅是一种对生命的注入力量,也是一种对生活更深刻层面的探索。

 

 

 

 

《夕阳余晖》作者:卢梅

 

《呼吸自由》作者: 李瑶 李炤妤 徐晓婧 史家奇 杨晓乐 张震

    通过这次实践,小组成员了解了雾霾的成因以及治理雾霾问题的方法。在这次实践中,我的角色是站出来表达对雾霾的厌恶,呼吁人们保护环境。只有亲自参与其中,才能真正体会到雾霾对我们的危害,也才能真正呼吁大家共同努力,保护我们的环境。

《收获》作者:  张晓宁 王晨熙 陈崇彦

    这件作品以行为摄影的方式呈现,场景设置在课堂。表演者每隔五分钟吃一口苹果并拍照,然后将成果照片以倒放的形式展示。课堂通常是老师传授知识给学生的地方,而在这个作品中,苹果被用作学生的隐喻。苹果在作品中呈现出多种形态,包括果核形态、残缺形态和完整形态。其中,“果核形态 残缺形态”代表着那些对知识渴望如饥似渴的学生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苹果的形状逐渐由残缺变得饱满,最终成为一颗“完整的苹果”,象征着学生在教育的滋养中逐渐成长为完备的个体。

    实验艺术是一场关于多元表达形式的冒险。我们一同探讨了绘画、雕塑、装置艺术等多种媒介,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并发挥自己的独特之处。

 

Baidu
sogou